去年社區改建公園時,
我聽了兩場討論會,
公燈處、 廠商、 設計師、 社區里長、 居民們 ,
還有議員…都有出席。
當時每個群體都有屬於自己的聲音,
把衝突降到最低,
尋求最佳的平衡點來完善,
這必須要有強大的聲音及力量才能夠執行完成。
(真心有感除了感恩里長就是讚嘆里長)
若不是瓦力同學的媽媽分享訊息,
我真不曉得社區的公園要再改建…
記得大約101年左右 ,
四號公園有重新翻修,
換上一座大型繽紛色彩的塑膠遊具 ,
原來這俗稱罐頭遊具,
這類塑膠遊樂器材標榜「安全」,
但在公聽會的現場打破信任感…
除了第一個聯想到遊具的塑化劑,
另一個就是兒童遊戲設備安全準則,
所以在社區這組大型遊具是不合格的…
不只是潛在性的安全,
也是直接傷害的高風險,
從南到北每個公園都被複製貼上的遊具竟然是不安全 …(嘆)
先看看當時公園的遠觀模樣,
以及鋪設一塊塊橡膠地墊,
感受山區潮濕易下雨的環境,
其實真的很容易讓地點積水長滿綠青苔…
(而兩個孩子真的也是在這跑跳成長)
介紹特色公園設施的文章很多很多,
泛指希望能打破現階段公園的設計,
回歸讓孩子接觸大地的自然發展,
其目的是提供所有兒童一同玩樂、遊戲、發展能力的遊樂設施,
讓一般兒童及具特殊需求之兒童,
(例如自閉症、心智障礙、肢體障礙、視覺或聽覺障礙者等)皆能使用,
社區的公園設計的本質也就是從這出發。
或許我身為醫事人員,
有觀察到攀爬架是連接著升高的階梯和通道,
就是入口處鄰接地面會銜接斜坡,
提供多項爬高(扶手與階段式階梯)的設計 (transfer system),
讓身心障礙的需求者來使用,
這就是輔具設計的亮點:)
沙坑的設計,除了遮陽還有沙桌。
玩沙旁的清潔處理,不是問題。
而且當初設計時,擔心的排水問題,
這個部份是特別加強處理,
當清洗時,眼睛往下看地板,就可以看出用心的排水設計:)
往健身設備走過去,
有乾淨衛生的公廁可使用,
清潔人員是會固定時間清理打掃。
沙子不完全是白色的細沙,
像是混著河沙、石沙,大小不一,
加水堆蓋或捏覆成型沒問題的唷~
看著孩子們堆城堡挖坑洞真促咪:)
鳥巢式盪鞦韆特別夯的燒燙燙,
若是下課時間以及假日,
這塊區域是要排隊進行,
最佳時段就是一早或晚上,
就像是搭高鐵時可以選擇離峰時刻XD
人工草皮溜滑梯是我家阿莫很愛的部份,
不誇張地可是溜到褲子破個洞~
小山丘底下的水管隧道像是秘密基地,
其實孩子很尬意在裡面唷:)
大型攀爬架上外掛台北第一座雙滑竿及上肢體旋轉設備。
爬行是孩子成長過程中,
在動作發展裡是有著五顆星的重要里程碑,
延續到學齡期的階段,
對於提高身體的協調性和平衡能力有重要意義。
爬行擴大了孩子的視覺活動空間,
讓孩子接觸事物接受刺激的次數和數量大大增加,
激發探索精神,協助兒童的五感發展與動作協調能力。
挺微笑我家靜態小童瓦力願意嘗試:)
跳樁!很驚喜這項設計~
小時候剪刀石頭布,
往上往下移動的跨過來跨過去,
這是媽媽懷舊兒時年代的經典,
就像是在地板上用磚塊或粉筆,
畫格子跳格子:)
公園的另一塊區域,
是當時原先保留設計下來的健身設施,
社區是高齡化的居住環境,
有許多隔代育兒的阿公阿嬤,
留存繼續沿用的概念是取得孩子與年長者的需求:)
這篇文是純粹有感現今育兒的型態又再度翻轉,
但不論如何多優質的環境,
這一定要共同維護愛惜,
公民道德是最重要的必需品:)
萬芳四號共融公園位置:文山區萬和街1號對面